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校策划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二级学院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以此次评估为契机,深入展开自评自建工作,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本期,我们聚焦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政治理论课部”;1978年学校复院不久即组建“马列主义教研室”,担负起向全校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任务;1988年9月更名为“社会科学部”,2006年5月改为“政治理论课部”,2017年12月19日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目前下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德育教研室,设有办公室、资料室,开设本科和研究生10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27人。拥有山东高校网络思政专家、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多人被评为全国体育院校“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螺丝钉奖”、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党建引领 思政先锋”为党建理念,以“双对接﹒双融入﹒双提升”为办院理念,以“思政+体育”为思政育人模式,持续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党建引领 思政先锋
一、旗帜领航定方向 全员育人共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学校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每学期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经费、师资配比,参与思政课授课,真正做到了党委把方向、全员共参与。
二、培根铸魂强思想 红色实践提素养
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加强理论修养,筑牢思想根基,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两个结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23年8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到沂蒙革命老区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暨思政研学活动
2023年10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到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红色教育
三、理论学习悟真知 调研发展塑情怀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和教研室制度,深化党建“双创”培育,开展“读经典·悟真知”读书分享会系列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开展“山体马院看发展”主题党日系列活动,组织教师到企业、乡村、社区、山东省优秀运动队和其他高校调研参观座谈,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和伟大成就,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丰富思政课教学案例。
2023年10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杨庙社区路线
四、合作交流拓视野 联学联建同向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校内校外合作交流,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探索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路径,积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和山东体育强省战略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历城区教育体育局开展历城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举办“同主题异构”课例展示活动,被济南市教育局评为“全环境立德树人优秀成果(品牌项目)”十大项目之一。在全省运动队范围内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发“思政金课”,设立山东省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山东省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
到东营市垦利区开展党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建活动,与东营垦利区教育局(体育局)签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框架协议》;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体育晨报》社、山东省武术院等开展“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联学共建主题党日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运动休闲学院、武术学院签署联学共建协议,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牵头组织东营市垦利区教育局、当地小学与武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开展合作,设立实习基地。
2023年10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东营市垦利区教育局(体育局)签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框架协议》
2023年1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联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交流合作部党支部、《体育晨报》党支部、山东省武术院党总支开展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四方联学共建主题党日活动
2023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运动休闲学院、武术学院举行共建签约仪式,并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思政体育 特色育人
一、教学管理重秩序 课程建设严把关
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自身实际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管理办法》《马克思主义学院试题库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文件,建立严格的学院、同行、督导的多级听课评课制度,加强教学各环节管理,增强教学实效性。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程,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面向本科生高质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在线课程4门;按“一课一策”方式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改革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包括社会实践、课堂笔记、平时作业、阶段测验等形式,终结性考核采用网络考试形式。
二、实践教学建体系 社会实践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实践教学学分,把原著选读、国情调查、个人感悟、登台讲思政课、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引领学生感悟经典、感知现实,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搭建实践教学基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在莱芜小三线纪念馆、孔子研究院等建立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用好红色资源,启动“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以“大思政课”格局持续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体育精神入课堂 体育育人显特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挖掘、梳理体育文化资源,努力建设体育特色思政课教学品牌。举办“思政+体育”学术论坛,探索将体育融入思政课、融入立德树人的新路径新方法。将体育报国红色基因、中华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内容与思政课固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建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门思政课程体育思政案例库,建设体育特色思政课教学视频资源2项。充分发挥“齐鲁体育文化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让师生走进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心打造“浸润式思政课”。积极引导学生既当体育文化的学习者,又当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思政+体育”论坛(第四期)海报
四、师资培养显实效 教学改革出成绩
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培养具有思政情怀的“人师”“经师”,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多名教师参加教学比赛获得殊荣,指导学生参加思政课比赛获得众多荣誉,立足于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要求,开展了六门思政课教改,推动了学院教学质量稳步提升。